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社会服务 >> 科普宣传 >> 正文

《走进中医——中医药文化知识必读手册》第二节 阴阳五行

发布者:黄姗 [发表时间]:2025-05-30 [来源]:365英国上市公司 [浏览次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当数用在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而且广泛应用到临床诊治中,赋予其丰富的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两千余年以来,这一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学说

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实践的发展,人们更渐次发现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往来、昼夜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芸芸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一)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等。

  1. 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1.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2.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3.阴阳的互相制约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各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此强则彼弱、此弱则彼强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4.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5.阴阳的无限可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之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特点

    1.阴阳属性划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抑制属阴,功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者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

    2.阴阳相互关系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动""作为

    二、五行学说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中华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组成。在人类起源中,显而易见的、大自然固有存在的就是水与火、土与木。中华人类从远古旧石器时代,经历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认识客观世界和生产力的水平逐步提高。把金属作为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中华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实践的体现和总结。人类在自然现象中不仅发现事物的物质性,还发现各种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五行"不仅表达大自然组成的基本物质体系,还表达组成世界的五类事物之间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

    (一)五行相生

    自然现象中,雷电击木起火,人类学习自然钻木取火,认识到木生火;自然现象中,火燃烧变土,人类学习自然以火制陶,于是认识到火生土;自然现象中,土下有矿,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发现从矿石中冶炼的金属作利器更优于石器,于是认识到土生金;自然现象中,人类通过观察发现金属放置一段时间氧化后表面会有水珠,人类以金属工具掘井出水,于是总结出金生水;自然现象中,雨露促进草木生长,人类学习自然引水灌溉促进禾苗生长,于是认识到水生木。

    五行相克

    自然现象中,森林大火被雨水浇灭,人类学会利用水浇灭火,认识到水克火;自然现象中,利器被火焚烧改造,人类锻造冶炼青铜、铁器,认识到火克金;自然现象中,树木被利器所断,人类从旧石器发展到金石并用之取材,于是认识到金克木;自然现象中,草木生长制约风沙,人类利用草木垒砌防沙带,于是认识到木克土;自然现象中,水被土阻断河流改变方向,人类学会拦河筑坝,认识到土克水。

    (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一种自然的机制,人类在模仿学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滋生和制约关系。五行的关键在于"行",只有"行动""作为",才可能把事物的关联表达出来,而这些"行动"与"作为"是人类模仿学习自然规律的总结。《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左传》指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木、火、土、金、水除了是构成生活所必需的"五材",关键还需要"民并用之","用"起来才能成"材",并且"废一不可"。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指出:"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相互滋生保证事物互相依存,生生不息;相互制约保证事物正常发展,不致于滋生太过。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指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反映事物依循本身所为呈现出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的运动。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以五脏配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自然界的木有升发、条达、舒畅的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自然界的火有温热、炎上的作用,而心对人体有温煦的作用,故以心属火;自然界的土性敦厚,有资生、助长万物的作用,而脾主运化,可以输送水谷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是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自然界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而肺主气,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自然界的水寒凉、滋润、下行,而肾主水藏精,对人体具有滋养的作用,故以肾属水。

    2.以五行相生理论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

    (1)肝(木)生心(火)肝藏血以济心。心主血;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能,故而可以帮助心主血的功能。

    (2)心(火)生牌(土)心火可以温补脾土。心阳有温煦之功,牌主运化全赖阳气的健运,故心阳对脾有温补的作用。

    (3)脾(土)生肺(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主宣降,宣发五谷精微全赖脾之运化水谷精微之功,上输而成。

    (4)肺(金)生肾(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有帮助肾主水液的作用。

    (5)肾(水)生肝(木)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主藏精,精可化生血;肝以血为本,有赖于肾精的滋养。

    3.以五行相克理论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1)肺(金)克肝(木)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最易上逆,而肺之清肃下行之功可以制约肝气的上逆。

    (2)肝(木)克脾(土) 脾主运化,脾气易于壅滞,使运化失调;而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滞。

    (3)脾(土)克肾(水)肾主水,对水液代谢具有调节的作用;而脾主运化水谷包括水液,故而可以帮助肾主水的功能,以防止肾水泛滥。

    (4)肾(水)克心(火) 水液上承于心,水火既济,则可防心火亢烈于上。

    (5)心(火)克肺(金)肺主肃降;心火阳热上炎,有温煦之功,可防止肺的清肃太过。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规律的维持,就是五脏的生克制化规律的体现。任何一个脏腑在它正常的生理活动中,都有与它相生的脏腑,也有与它相克的脏腑,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维持着人体脏腑活动的平衡状态。这也说明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审:黄姗

二审:张征

三审:万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