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社会服务 >> 科普宣传 >> 正文

《走进中医——中医药文化知识必读手册》

发布者:黄姗 [发表时间]:2025-04-30 [来源]:365英国上市公司 [浏览次数]:

 

第一章中医文化理念

第一节天人相应

中医药学奠基之时,中华先民在国学思想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生命救助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的基础。国学“天地人三才”思维,是中古时期中华民族稳定的民族人文,决定了中医药学科的思维。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人体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思想。

一、人与天地相应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样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 四季有其独特的季节特性。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有“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的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胸胁病,长夏多泄泻,秋季多疟疾,冬季多痹证等。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时发作或加剧。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有指导意义。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还受月亮的影响。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这是因为水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作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西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1个月为周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人一旦易地而居,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在“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审:黄姗

二审:张征

三审:万飞

Baidu
sogou